各縣、自治縣、區人民政府,市直有關部門:
《臨滄市2025年推進新型工業化攻堅工作方案》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臨滄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5年4月2日
(此件公開發布)
臨滄市2025年推進新型工業化攻堅工作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推進新型工業化重要指示和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和市委五屆七次全會、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要求,全力以赴打好2025年推進新型工業化攻堅戰,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目標
2025年,通過實施推進新型工業化攻堅戰,實現存量提質增效、增量支撐有力,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發展基礎更加厚實,重點產業鏈群規模不斷壯大、集聚效能明顯增強。
——力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全部工業增加值和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別提高1個百分點。
——力爭全部工業投資增長3%。
——力爭凈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戶,新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5戶、創新型中小企業30戶。
——力爭新建5G基站1600個以上,電信業務總量(錯月)增長17%。
二、重點任務
(一)全力推進工業經濟以進促穩行動。全面落實國家、省穩住經濟增長系列政策措施,堅持釋放產能挖掘存量與培育升規擴大增量并舉,全力保產穩產、穩鏈暢鏈。
1.抓存量挖潛能。發揮存量支撐經濟增長“壓艙石”作用,全力推動精制茶加工增長20%以上、電力行業增長8%以上、礦產業增長10%以上,制糖業、酒制造等行業保持穩產提質,堅果蔬菜、橡膠塑料、紙制品等其他行業增長15%以上,力爭存量企業拉動規上工業增長6.6個百分點,穩住工業經濟基本面。(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各縣、區人民政府)
2.抓增量添動能。發揮增量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一企一策”推動重點培育企業實現“小升規”,加快推進雙江天福普洱茶加工等14個項目建設,推動年內實現新建投產升規。力爭新升規企業拉動規上工業增長2.4個百分點以上。(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各縣、區人民政府)
3.抓監測穩運行。健全“周監測、旬分析、月盤點”工作機制,緊盯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重點產品,加強工業生產、用電、投資、稅收、價格等主要指標監測,強化市縣(區)協同和部門聯動,精準研判運行趨勢。注重主要指標匹配性分析,加強統計業務培訓,指導企業依法依規、實事求是報送數據,做到應統盡統。(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統計局、市稅務局,臨滄供電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二)全力推進重點產業提質增效行動。堅持優勢產業延鏈、新興產業建鏈,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取得突破。
1.持續做強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堅持以資源換產業、以資源換市場、以資源換技術,深入實施消費品“三品”行動,系統盤點產業資源,持續開展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的推廣應用,深化與國內龍頭企業、重點企業合作,全力提升茶葉、核桃、臨滄堅果、咖啡、中藥材等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力爭新培育升規農產品加工企業20戶以上,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之比提升到2.2:1以上。(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和草原局、市投資促進局,臨滄邊合區管委會、臨滄高新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2.大力引培進出口加工業。抓住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云南)等機遇,加快臨滄邊合區國際產能合作區建設,積極承接小五金家電、外向型輕紡等產業轉移,推動50萬噸農產品加工等項目盡快開工建設,持續發展壯大天然橡膠、礦產等邊境貿易進口商品落地加工業,著力在進口水(海)產品、農產品加工上取得新突破,力爭引進實施進出口加工項目8個以上,完成投資5億元以上。(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投資促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臨滄邊合區管委會,鎮康縣、耿馬自治縣、滄源自治縣人民政府)
3.加快培育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大力發展“綠電+新材料”、新能源電池等新興產業,持續培育壯大以鍺、高嶺土等優勢資源為基礎的新材料產業,推動云南鍺業科技攻關和研發成果在臨滄轉化。加快推進氫能和生物質制綠色甲醇技術路線及化工園區選址論證,積極爭取低空信息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前瞻布局生物制造、衛星應用等產業,推動制造業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應用示范。力爭新培育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7戶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提高3個百分點。(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臨滄供電局,臨滄邊合區管委會、臨滄高新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三)全力推進項目投資增量提速行動。持續開展“面對面”會商分析,層層壓實重點項目分級分類協調推進責任,加快形成“儲備一批、招引一批、開工一批、建設一批、竣工一批、投產一批”的項目滾動工作格局。
1.激活項目存量。聚焦云縣精品咖啡精深加工及莊園一體化建設、圈內鄉光伏發電等106個續建工業項目,持續落實重點工業項目定期會審工作機制,圍繞各類要素保障問題定期組織市級相關部門實行“面對面”分析研究、“點對點”提出方案、“一對一”精準交辦,形成“發現問題-協調解決-精準交辦-落實問效”服務閉環,力爭106個續建項目完成投資70億元以上。(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臨滄邊合區管委會、臨滄高新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2.擴充投資增量。以廳級領導掛包推進的21個2025年新開工億元以上重大項目為重點,市縣(區)聯動實行“一項一策”靶向攻堅,推動蒿子壩農光互補光伏發電等62個成熟度較高工業項目,最大限度壓縮用地預審、環評、施工許可等前期審批時限,力促項目如期開工建設,完成投資94.2億元以上。(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生態環境局,臨滄邊合區管委會、臨滄高新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3.深挖潛力變量。加大永德縣熟茶產業園等一批重點前期項目的要素保障和審批力度,力爭2025年開工建設;對臨滄高新區藥食同源功能性茶飲等180個工業重點招商項目實行排隊精準招商,力爭一批項目年內簽約并開工入庫;深入鄉鎮做好項目論證包裝和入庫納統,著力挖掘一批鄉鎮工業項目,力爭挖掘有效投資35.8億元。(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林業和草原局、市投資促進局,臨滄邊合區管委會、臨滄高新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4.力促投產升規。對年內計劃竣工投產的圈內鄉光伏發電、云縣精品咖啡精深加工及莊園一體化建設等項目進行重點攻堅、包保服務,全力加快項目進度,力爭全年14個以上工業項目如期竣工并實現投產升規。(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臨滄邊合區管委會、臨滄高新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四)全力推進工業項目招大引強行動。樹牢“發展是第一要務、招商是第一要事”的理念,聚焦鞏固提升特色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謀劃布局未來產業,以大招商突破大項目、引進大龍頭、推動大發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1.提升項目謀劃質效。建立健全市縣(區)聯動合力謀劃項目工作機制,進一步盤清資源家底,定期分析行業發展趨勢,按照每個縣(區)和園區至少儲備20個項目的原則,力爭高質量論證儲備2025年重點招商工業項目180個以上。(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投資促進局,臨滄邊合區管委會、臨滄高新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2.提升招商引資成效。研究制定《臨滄市2025年工業項目招商指引》,動態更新臨滄堅果、新材料等13個重點產業鏈招商引資工作清單、投資機會清單和目標企業清單。精準推進“一把手”招商、以商引商、商協會招商、專業化團隊招商,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全力促成一批重點項目在臨滄“落地生根”,力爭2025年新簽約工業項目120個以上,落地開工60個以上。(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投資促進局,臨滄邊合區管委會、臨滄高新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3.抓好招商引資工作。篩選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新興產業項目形成重點招商工業項目清單,瞄準目標企業開展市縣(區)聯動精準招商、靶向突破,針對目標企業需求采取“一企一策”集中攻堅,力爭全年引進行業領軍企業8戶以上。(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投資促進局,臨滄邊合區管委會、臨滄高新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五)全力推進工業企業擴規增效行動。堅持“抓大、扶小、育新”統籌發力,以“擴增量、優存量、提質量”為主線,推動工業企業規模效益雙提升。
1.加快培育規上工業企業。建立升規企業培育清單,實行一企一檔管理、動態監測和更新。對達到升規條件的企業,協助企業完善升規納統資料,確保及時升規入統,力爭凈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戶以上。(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臨滄邊合區管委會、臨滄高新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2.支持重點企業滿產增效。實行市縣(區)掛鉤分級分類幫扶,對停產半停產企業,組建專班幫助企業紓困解難、恢復元氣;對潛在退規企業,實施“一企一策”掛聯包保責任制,助力企業穩產保規;對發展潛力較大的企業,以小分隊的形式,適時加強跟進服務,推動企業增產增效、滿產擴產,做大做強主業。(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臨滄邊合區管委會、臨滄高新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3.引導企業創新發展。鼓勵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深化產學研協同,推動核心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認真梳理2025年度優質中小企業培育目標企業,支持企業推進業態、產品、技術、模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創新,推動企業向專、精、特、新轉型發展,力爭新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5戶以上、創新型中小企業30戶以上。加大“興滇英才”、“興臨人才”創業人才培育工作,力爭通過“興滇英才”創業人才專項認定8人、“興臨人才”創業人才專項認定8人。(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臨滄邊合區管委會、臨滄高新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六)全力推進園區平臺提檔升級行動。加快提升園區“軟硬件”配套水平,持續加大主導產業引培,不斷提高產業集聚度,推動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1.加快推進省級產業園區建設。抓緊制定永德產業園區、耿馬產業園區、雙江產業園區省級產業園區機構設置方案,理順園區管理機制,并組織完成園區總體規劃及規劃環評等編制報批工作。(責任單位:市委編辦、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永德縣、耿馬自治縣、雙江自治縣人民政府)
2.加快提升園區產業集群規模。聚焦園區主導產業鏈短板弱項,編制產業鏈招商全景圖,建立主導產業招商項目庫和目標企業庫“兩個庫”,借力園區合作共建、承接產業轉移等平臺,精準引進一批關聯度高、輻射力大、帶動力強的龍頭型、基地型大項目,補齊建強產業鏈,促進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力爭引進落地重大產業項目15個以上,新增入園企業370戶以上,其中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戶以上,開發區主導產業集中度提升5個百分點以上,營業收入、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10%以上。(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投資促進局,臨滄邊合區管委會、臨滄高新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3.加快提升園區配套能力。瞄準超長期特別國債、省預算內前期經費、地方專債扶持導向,積極向上爭取園區基礎設施及配套項目支持。積極探索“園中園”“合作共建”等建設模式,吸引戰略投資者參與開發建設運營,推動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向園區延伸,持續提升園區配套保障能力,力爭消納標準廠房6萬平方米以上,園區標準廠房入駐率達到80%以上。(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務局,臨滄邊合區管委會、臨滄高新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4.加快提升園區綜合效益。建立入園企業考核評價機制,將投資強度、畝均產值、畝均稅收等相關指標和履約情況納入企業(項目)入園協議,持續推行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為重點產業鏈項目入園發展留足空間,實現低效用地“騰籠換鳥”。力爭省級以上開發區“標準地”出讓規模達60%以上,園區畝均投資強度、畝均營業收入增長15%以上。(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臨滄邊合區管委會、臨滄高新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七)全力推進工業經濟數字賦能行動。圍繞“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以5G、大數據中心等數字新基建項目,加快工業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提高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率。
1.加快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快新一代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寬帶邊疆”工程,依托基礎電信運營企業,優化提升光纖傳輸網和骨干網,力爭新建5G基站1600個以上。(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信息通信管理辦公室,中國電信臨滄公司、中國移動臨滄分公司、中國聯通臨滄分公司、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臨滄分公司,各縣、區人民政府)
2.加快推進制造業智能化。圍繞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以水泥建材、制糖、制酒、精制茶等行業為基礎,深入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行動,大力發展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智能化生產、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業態,有效提高協同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水平。力爭建成數字化車間10個以上、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企業5戶以上。(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臨滄邊合區管委會、臨滄高新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3.加快培育信息服務企業。加大互聯網和相關服務企業、軟件和系統集成服務企業的引進和培育,力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0%。(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臨滄邊合區管委會、臨滄高新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支持。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穩增長措施,在全力幫助企業爭取上級各類政策補助的基礎上,市級財政再預算安排2025年新型工業化和民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1800萬元,專項用于支持工業企業升規入統等。
1.支持工業企業升規入統。對2025年內新升為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三年內重復升規企業除外)或新建投產升規的工業企業,市級財政給予一次性獎勵20萬元。對2025年內新升為規模以上的工業個體經營(三年內重復升規除外),市級財政給予一次性獎勵10萬元。(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2.支持企業創新綠色發展。鼓勵企業向專、精、特、新轉型發展,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對首次通過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認定的企業,市級財政一次性分別獎勵10萬元、5萬元、2萬元;對首次通過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認定的企業,市級財政一次性獎勵5萬元;對通過省級、市級清潔生產合格企業驗收的企業,市級財政一次性分別獎勵10萬元、5萬元。(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3.支持工業企業數字賦能。對通過省級數字化轉型標桿認定企業和新獲得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評定證書的企業,市級財政一次性分別獎勵30萬元、15萬元;對2025年內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納統升規企業一次性獎勵20萬元;對開展數字化改造、網絡化協同、智能化升級且年度工業產值實現增長的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市級財政一次性按數字化改造設備采購價的10%給予補助,最高不超過50萬元。(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二)強化精準服務。堅持發展導向和問題導向,聚焦企業要素保障“急、難、愁、盼”問題,精準破解要素制約,為企業做大做強、項目快速推進創造條件。
1.深化“主要領導坐診、巡診、上門問診”。每月至少開展1次聯合“坐診”,面對面聽取和回應企業訴求,點對點幫助企業協調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實際困難,以難題的破解推動發展的破局。認真落實《臨滄市選派助企服務員工作機制》和企業反映困難問題收集交辦督辦機制,全面摸清企業情況,做好政策宣傳解讀,幫助解決企業存在的困難,促進企業健康發展。(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2.加強向上爭取支持。聚焦國家“一攬子增量政策”和省級各類專項扶持,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和項目,全力幫助爭取上級政策支持,激發企業發展活力,促進企業加速成長。(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和草原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3.加大企業融資支持。健全融資協調工作機制,每月至少開展1次政銀企對接活動,探索推行制造業“訂單貸”,為有訂單、發展潛力大的制造業企業提供精準的融資支持,助力企業加快發展、做大做強。(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4.優化企業用工服務。建立動態的工業企業用工需求庫,充分利用市內求職招聘平臺,精準解決企業用工需求。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進一步暢通企業與技師學院等職業學校用工對接渠道,采取舉辦“訂單班”、新型學徒制和職業技能競賽等方式培育中青年高技能人才,力爭全年培訓重點產業技能人才3000人次以上。(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教育體育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5.推動產銷對接。各縣(區)要通過舉辦特色產品展示展銷、線上線下“手拉手”對接等活動,促進產銷對接,每月舉辦1場以上產銷對接活動。(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和草原局、市工商聯,各縣、區人民政府)
(三)全面壓實責任。圍繞攻堅任務,強化統籌協調,加強跟蹤問效,推動各項攻堅工作有力有序推進。
1.發揮專班作用。市縣(區)工業經濟運行工作專班要加強統籌協調,及時總結分析推進新型工業化攻堅工作情況,著力打通堵點難點,確保各項攻堅任務高效推進。(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2.壓實工作責任。各縣(區)、各園區要對照攻堅目標,進一步細化攻堅措施,壓緊壓實攻堅責任,做到每項攻堅任務有一名領導牽頭、有工作專班跟進、有專人負責落實,確保各項攻堅目標如期實現。(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3.加強政策兌現。各級各部門要認真清理政策兌現情況,及時兌現惠企政策、招商承諾等。對未撥付的各級補助資金要迅速撥付相應企業,有效提振企業發展信心,充分發揮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各縣、區人民政府)